“新青年下乡”,一个值得全团推广的青年思政教育“温州样本”
10月14日,全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工作汇报会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回顾前阶段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部署下步任务和举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主持会议,全市各宣传、共青团、高校等系统的同志参加会议。
陈一新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青年下乡”活动,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五化战略”、深化落实“十大举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以实践育人为主题,以思想文化引领为主线,以农村基层为主阵地,建立“一校一县、一系一乡、一班一村”的结对联系制度,采取“集中活动+常态服务”模式,推进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真正使其成为青年学生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的新载体,成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抓手,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经验和样本。
团市委书记林小露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她指出,共青团在“新青年下乡”中主抓三项工作。一是全面供需排摸。紧紧围绕“农村需要什么”、“大学生能提供什么”这一关键,一方面通过高校团委梳理各大高校服务项目600余条,另一方面通过县市区团委征集农村需求1400余项。在供需定位清晰的基础上,与市委宣传部共同制定了新青年下乡的五大工作内容。二是全员组织发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传统的组织动员优势,网上报名、网下发动,多层级进行动员部署。七月初召集各高校服务队代表和县(市、区)团委书记,签订结对协议,指派目标任务,奔赴农村一线。在做好“一校一县、一系一镇、一班一村”结对的基础上,发挥县(市、区)团委的纽带作用,扎实推进校地对接工作,在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通过社团、班组结对村居等多种模式予以补充和推进。三是全力营造声势。为在青年学生中深化认识、凝聚人气,我们开展了新青年下乡活动展播、我的青春感言、“最美青年服务队人气大PK”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新青年下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共青团来说,思想引导和实践育人一直是我们探索的大课题。“新青年下乡”作为新形势下青年价值观引领的有效载体,很好地搭建了青年走基层和百姓要服务的桥梁。一方面,把育人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支农惠农、科普宣传、文化送演、医疗服务、爱心支教等多种服务,无论在山区海岛,还是乡村庭院,到处活跃着青年学生的身影。记得在一次调研中,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鹿城七都关爱侨界留守儿童训练营的队员这样说“50多个日夜,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很累但很充实,孩子们拉着手盼着我再来,有时间我一定要多来”;在乐清仙溪开展古建筑测绘的队员这样说“吃农家菜、走山里路、住田间房,告诉我们年轻人要珍惜拥有的一切,要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实践证明,农村是青年学生发展成才的必修课,“新青年下乡”活动是受青年欢迎的,是当前青年学生接好地气、补足精神之钙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让服务惠及农村基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结合各地党政实际,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宗教观教育、垃圾分类、农村电商、创意农业、禁毒宣传等活动。在一次座谈会上,瓯海景山街道的主要负责人这么评价来他们街道开展水环境监测的小分队说,“没想到高校来的青年学生对中心工作贴的近、贴的上,能够发挥作用”。永嘉大若岩镇的一村支书感慨说“大学生来村里搞村歌培训之后,打麻将的少了、唱歌的多了,吵架少了、笑声多了”。所以说,“新青年下乡”活动,就是要发挥大学生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农村主流意识的弘扬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基层发展的助推者。
“新青年下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重在落实、贵在坚持。继暑期集中行动之后,9月份开学以来,全市共有343支服务队、7250名青年学生已经赴基层一线开展持续接力,开学后的常态服务已经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主要在三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日常管理求实效。县市区团委在中间要发挥什么作用?就是要做好服务团队在乡镇(街道)的对接入驻、后勤保障等协调工作,确保挂好钩、找对人、情况清、底子明。高校团委在中间要做什么工作?就是要重点加强日常动态管理,及时梳理汇总基层的服务需求,做到服务持续接力,项目历久弥新。二是活动形式求创新。在组织实施上,通过定向组团、轮岗换班等方式,使活动项目化、常态化。在整合资源上,探索引入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等多种途径,引导共青团组织的志愿者、社会组织成为“新青年下乡”补充力量,使我们新青年下乡做得更专业化。三是总结表彰求提升。我们要取消原有暑期社会实践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三家单位统一开展“新青年下乡”评优评先工作,积极争取高校在学分认定、科研成果和推优入党等方面给予支持。